沿著一條青石鋪就的道路走去,青竹密密,垂柳依依。拐彎便見一條中國古代造紙街,齊齊地延伸五百米長,兩旁一律古樸的仿宋建筑,白墻黑瓦,飛檐翹角,烏柱褐窗。身穿宋服的當(dāng)?shù)厝耍瑏韥硗,各各忙碌著?
10月18日上午,富春江畔的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里,古代造紙一條街開街了。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在這里體驗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樂趣。 鵝卵石鋪地,一口古井幽幽深深。毛竹的吊桿一上一下,木桶便從深深的古井里舀起滿滿的清水,倒入毛竹剖開而成的水管,流入長石砌就的紙槽,供應(yīng)著造紙的全部工藝流程。
那兩架用粗壯木頭構(gòu)成的龐然大物,稱腳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各有兩個身穿宋服的壯漢,高立在腳堆上,一齊用右腳踩著又長又重的石搗錘,一下一下又一下。隨著有節(jié)奏的撞擊聲,搗臼里的毛竹料變得越來越細。這是舂料。
那長方形的紙槽,滿槽的水里漂浮著絲絲絮絮的紙漿。一個活動架子上有一扇細密的竹簾,傾斜著往水里一撈,慢慢地拉上來,那上面便是薄薄的一層紙坯。把竹簾取下,往邊上已成形的紙堆上一合,輕輕地,均勻地揭起,那濕漉漉的紙堆上便又多了一層。這是操紙。
那高大平整的烘房立面,從里到外透著高溫。從已經(jīng)壓榨成形的一大厚疊宣紙,揭下一大張來,貼到烘房立面上,用棕刷子上下左右刷平,頓時冒出縷縷白煙。稍候,整大張揭下來,潔白均勻的宣紙便成了!
游客們有的操紙,有的烘紙,手腳忙亂,樂不可支,自己操出烘干的宣紙可以帶回去當(dāng)作紀(jì)念品。
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董事長蔣放年對記者說:"我們這里再現(xiàn)了公元105年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shù)。我們讓游客們體驗中國古代造紙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體味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