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7月15日刊發(fā)了《“西漢紙”不屬真正紙,蔡倫造紙術不容推翻》一文,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曦對此提出質疑,他撰文認為———
看到《科技日報》7月15日余貽驥先生的《“西漢紙”不屬真正紙,蔡倫造紙術不容推翻》一文,受益匪淺!
很明顯,余先生是反對西漢有紙論者,如果可以把余先生看作二十年來對西漢紙與蔡倫紙爭議的一方代表的話,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反西漢有紙說的一方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把原來西漢紙的時代一概說成是“晚于東漢蔡倫”時代的觀點改變了,而變成了“西漢紙”“不是真正的紙”。其次是一直說考古是“借物斷代”,“有時是錯誤的”說法沒有了。承認西漢有紙,只不過“不是真正的紙”。這些變化是本人二十年中一直密切關注的,亦在本人意料之中。
為了把這一重大學術問題真正能按理性的學術爭論進行下去,得出公認的科學結論,以便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想就以下幾個問題請教和回答余先生。
一、余先生對本人文中所列舉的“多個證據”,如灞橋紙、中顏紙(一件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一件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一件存于扶風縣博物館)、甘肅天水放馬灘地圖紙,甘肅懸泉置紙(400多件),以及金關紙等,一件一例也沒有正面回答,而籠統(tǒng)地說成“不是真正的紙”。我原以為余先生定是親自檢驗了考古實物,但現在看來余先生對以上所有西漢紙一件實物也未曾親自檢驗,這令我感到遺憾不解。請問余先生,從1964年到1988年先后有多家中外機構和20多位科研人員先后對灞橋紙、中顏紙等實物做過檢驗,有結果和報告,他們一致確認是西漢紙。以上這些考古發(fā)掘報告也早就一一公開刊出。不知余先生對以上所說的多個公開報告是否真正閱讀過,如果不真正研究這眾多的大家都知道的公開的報告,而簡單的一句話“西漢紙不是真正的紙”,這大約不符合一種必須的科學態(tài)度。我請余先生能親自去考察一下這些西漢考古中發(fā)現的紙的實物,對那些專家鑒定語,如“紙較堅韌耐折,色澤較好,無蟲蝕”!皥D紙呈土黃色,用墨線繪出山、水、道路”!吧珴砂變,薄而勻,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質地細密堅韌,含微量細麻線頭。
顯微觀察和化學鑒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纖維。”等等的結論如何解釋。余先生如果真正看到以上這些實物,說它們“不是真正的紙”又能以什么名字去命名呢?
二、余先生是位老一代的造紙專家,但從先生的文中深感對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史并非十分了解。研究紙的發(fā)明史只有把它置于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整體中去把握,才能找出其必然的規(guī)律,而不是簡單的或情感的結論。中國古代多項重大科技發(fā)明史,其規(guī)律性都是經歷過一個個長期的數百年、甚至千年的跨時代的多層次個人或群體的發(fā)明過程。沒有一項不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成果中達到光輝成功點的,沒有一項是不知前車的偶然性發(fā)明。紙的發(fā)明,更不例外!我們無意“推翻”蔡倫造紙的功勞,而是循其史實的規(guī)律,把蔡倫放在漢代發(fā)明紙的跨時代群體中“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杰出的科技英才”。我們說西漢事實上有紙,不但不降低蔡倫而會更科學地找出蔡倫發(fā)明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會更加提高中國是發(fā)明紙的故鄉(xiāng)的地位。
三、余文中說:“西漢帝陵與豪門墓穴中,尚未聽到發(fā)現紙的消息。有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無寸紙作為書畫文字的載體。西安附近新開掘的漢景帝陽陵墓內,也未發(fā)現片紙的隨葬。這些難道不值得認為西漢有紙(當然是已發(fā)明了造紙術)的考古和文史學者從學術角度來思考西漢是否有紙的問題嗎?”
我未曾料到余先生文中避開以上必須回答的考古發(fā)現,而妙筆走偏鋒。首先我要回答的是,西漢諸帝陵至今一個都未曾發(fā)掘過,不知先生從何處知道發(fā)掘了西漢帝陵的消息?而事實是發(fā)掘了西漢景帝陽陵的一些陪葬坑。至于西漢帝陵中是否有紙,還有待今后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去揭秘。西漢紙的實物,都發(fā)現在干旱的大西北地區(qū),特別是甘肅、新疆等地。這一點考古界、科技史界早就注意到了,因為植物纖維在干旱少雨地區(qū)不易腐朽,而利于長期保存。這種現象明例甚著。例如我國漢唐時期的干尸,都是發(fā)現在西北,特別是新疆地區(qū),而南方則絕無干尸。這種自然地理條件所致的客觀存在,所有了解自然地理知識的人都明白,無須贅言解釋。所以,先生用長沙馬王堆無紙來做整個西漢版圖中無紙的反證,太缺乏客觀性、科學性。
四、余先生說:“學術爭議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與事實真相,既是大膽坦陳觀點,又要堅持科學與謙虛的態(tài)度,對于歷史方面的爭論要有歷史責任感,不要誤導后人!毕壬搜詷O是,這是每一類學科的學者都應銘記在心的金玉良言,也是學者們恪守的良心和道德。但是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如此,為何先生不去親自考察考古實物,認真閱讀考古報告和一些有關專家的考察檢驗報告,(這些公開的報告不再用我一一列出了吧)而簡單的用“西漢紙不是真正紙”一句話作為結論?余先生全篇文中沒有一句指出“西漢紙不是紙”的科學論據,使我真有點鬧不明白。恕我直言,以余先生的資深專家和科學態(tài)度,假如先生真正考察了西漢考古紙的實物和相關研究報告,相信余先生絕對不會得出“西漢紙不是真正紙”的結論,而恰恰相反。
五、余先生說本人“知識不全面”,“至少不懂造紙術”。我如實向余先生報告,為了搞清中國古代科技史中的一些技術性問題,我一生中曾虔誠的向多位陶工、鐵匠、泥瓦匠、翻砂工、紙坊師傅、中醫(yī)師、遺傳學教授、天文學家以及多位老農拜師求教。傳統(tǒng)工藝的土紙坊及現代紙廠,亦去學習、參觀。先生所言古代造紙中的“挫、煮、打、抄”工藝流程,在下也作過一點實踐,唯技不精。特別是抄的工藝全憑心靈手巧的經驗,真不是短時就可學得到的。
我們爭論學術,目的不只為了學術,更是為了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啟迪當今,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