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美華印書局
地址:福州倉山天安里14號
建造年代:1859年
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型
主持建設(shè):傳教士美國人
麥利和(英譯)
現(xiàn)居住者:拆遷戶
2005年12月11日下午4點,福州華僑新村40號玫瑰園,負責倉山古建筑普查的研究員紀旺給我們找來了美華印書局的資料。白紙黑字上赫然寫著“天安堂14號”“磚木結(jié)構(gòu),嚴重破壞”字樣,面對這個開創(chuàng)福建印刷業(yè)新紀元的書局的境遇,我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夕陽正西下,在華美的玫瑰園里,在天安堂這個美好名字的背后,我看到我們的希望正一寸寸被時光吞噬。
老牧師帶走寶貴記憶
在寒風瑟瑟的倉前路上瞎轉(zhuǎn),兩位老人家看不過去,主動給我們指路,我們才得以找到天安里。一條石梯蜿蜒而上,爬了百來級,終于看到了天安里14號,可是大家都難以相信自己的雙眼,“確定是14號嗎?真的是這嗎?”“應(yīng)該是吧,天安堂對面!”問得迷茫,回答得也猶豫。
印書局輝煌不再 后人嘆塵封往事
正對著天安堂的這幢房子,整面水泥抹墻,綠漆長方木窗,幾道鐵門當前,和普通的住房無異。再往上走到臺階的盡頭,登高遠眺,終于能大致看到房子的情況。
房子有四層,灰白的磚添上黑瓦以及被歲月熏黑的木柱,整座房子黯淡無光。房子里偶有輕煙飄起,人聲卻稀少得很。因為住戶挺多,大家你搭一塊篷布,我蓋個小屋頂,活像無數(shù)個鴿籠懸在半空,由于交叉覆蓋嚴重,滿眼的雜亂無章,房子根本無法一覽無遺。遠遠地,只有一位中年婦女孤單的身影,端著盆水,跨過門檻,走出高大卻清冷的門庭,“啪”地一聲,把水潑在了門口。
印書局輝煌不再 后人嘆塵封往事
約兩周前,在天安堂信徒以及周圍居民們不舍的目光中,80多歲的許洛斌老牧師離開了,而與此一起被埋葬的是老牧師那寶貴的記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關(guān)于美華印書局的。
隨著最后一位知情者的消逝,關(guān)于美華印書局,就剩下周圍居民們得自老牧師處的,零零落落的記憶。就是這些殘缺不全的碎片,拼接出美華印書局模糊的背影。
我們敲開了一位樓下住戶的門,他姓李,20歲光景,是個信徒,緣此,年輕又有著明亮雙眼的他是老牧師的忠實聽眾。
“聽老牧師說,原來美華印書局是和天安堂連在一塊的。這里原來是使館,還插著外國的國旗呢!天安堂的主人也住在里面過。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成了生產(chǎn)大鐘的鐘廠,F(xiàn)在住這里的有一部分就是鐘廠職工!倍@小伙子和另外的住戶,則是來自倉前的拆遷戶。房子大概住了30戶人家,每戶有2到3間。
同樣的,天安堂如今的牧師陳安俤也對此知之甚少!拔抑恢牢覀兊母V菰挕妒ソ(jīng)》,就是《榕腔圣經(jīng)》,就是在對面印的,還有莆田話《圣經(jīng)》也是。里面還有座力公紀念樓,房子還在,是因為力宣德傳教士貢獻較大,為了紀念他,才建的!
創(chuàng)始福州活版印刷
對美華印書局的往日情懷,正被歲月一點點抹去。但是史家之筆卻沒有忘卻它的存在,它的功績。
美國傳教士麥利和(英譯)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1855年他受美國美以美會總布道會派遣來華,于當年6月到達福州。他當年帶來了不少小冊子,但這些小冊子遠遠不能滿足中國教徒的需要。根據(jù)美國總會的訓令,教會應(yīng)該有印刷廠打印基督徒需要的圣經(jīng)與文藝書籍。1859年他向美國圣經(jīng)會要錢,先得到5000元,但被指定3000元專用于印發(fā)圣經(jīng)。工程完工后,書局為四層洋樓。
1861年麥利和傳教士著手籌建書局,在工程完工之后,他親自去香港和廣州采購機器,帶回一架美國印刷機和一個中國自制的13點活字雕刻石盤。書局開始運作初期,他自己先在香港印書局學習印刷技術(shù),回來時在廣州聘請一位熟知操作印刷機器的工人幫忙,1862年1月正式開工,因有各種當時先進的專業(yè)設(shè)備,書局的開辦不但是福州市現(xiàn)代化活版印刷的創(chuàng)始,也可謂開創(chuàng)了全省印刷界的新紀元。
書局的頂樓是總經(jīng)理與正編輯的辦公樓,先后曾借給培元書院、英華書院、福音書院為學生宿舍。原設(shè)在觀音井的美化書坊停辦時,也移設(shè)在此處,后來左海公報辦公處也移到此樓。書局的第二、第三層樓當時是主要的工廠,內(nèi)設(shè)印刷車間、裝訂室、鉛版印刷工廠、手工工作室,以及儲藏間。此外,又設(shè)有專管寄遞及收取各種費用的辦公室。書局的最底層為職工家屬宿舍。
見證八閩先進出版技術(shù)
“盡管美華印書局在開創(chuàng)之初主要是印刷《圣經(jīng)》或是闡述宗教教義的書籍,但是它卻起到了把西方近代先進的印刷術(shù)介紹到福建的作用,而成為西方近代印刷術(shù)應(yīng)用于福建出版印刷業(yè)的開端!备=◣煷笊鐣䴕v史學院的林金水教授告訴我們,美華印書局引進了美國印刷機器即字模,又引進先進的中英文鉛字,不僅提高了印刷的速度,而且也便于排版、減少錯誤,字跡美觀、光潔,從而使中國古老的木雕版和石印版印刷方法在福建逐漸被淘汰。
當時美華印書局的規(guī)模和業(yè)務(wù)范圍,通過一則廣告可見一斑。
1912年第21期的《左海公道報》,廣告曰:“本局開設(shè)南臺倉前山四層大洋樓五十載于茲矣。是為閩省活版創(chuàng)始。藝徒嫻習,疊經(jīng)同道之聘征。機器擴充,迭許大家之借托,隨時購買,逐件新奇,兼置模坯,自行鑄造大小華英活字,品類殊繁,銅鉛花素,圍欄清明且麗,所應(yīng)需機件獨推此完全。發(fā)售教會經(jīng)書、承印中西圖籍、著編報紙、執(zhí)照、仿單、股票、招帖,擺調(diào)精良,訂裝美致,以及泰西各種色紙、名箋、洋簿、文具俱全,足供采用!
此時的美華書局,受時代大潮的沖擊,已不僅囿于印刷宗教書籍,而是把業(yè)務(wù)范圍擴了一大圈,在美華印書局的影響下,福建出版印刷業(yè)發(fā)展迅速,一躍而成為全國第四位。這里又有資料可作佐證,《中華歸主》一書中統(tǒng)計了1909年至1911年三年全國報刊發(fā)行量前四位的城市,“最多之地點為北京,次為上海,再次為廣州,再次為福州”。這足以說明,福建的出版印刷業(yè)已居全國的先進行列。
聽完林金水教授的介紹,我們頓時對眼前這已經(jīng)完全不著當年輝煌痕跡的老房子,肅然起敬。傳教士麥利和站在書局高處指點倉山,印刷工人進進出出忙碌不已,業(yè)務(wù)單子如雪片飛至,一幅幅畫面仿佛就在昨天。
專家點評
倉山古建筑研究員紀旺:“房子中西合璧,磚木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嚴重損壞,原有墻體臨江段近年倒塌,經(jīng)過修復,內(nèi)多有搭蓋。墻被刷過,只有壁爐的煙囪還在,早期歸屬天安堂,周邊無綠化。住在房子里的人對書局的情況一無所知,十分可惜!”
記者手記
和美華印書局相比,夢園、居安里7號是幸運的,他們都保有自己完整的身軀,而美華書局卻早已消失在人們記憶的深處。忘記過去就是一種背叛,特別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福州人。古老的福州,還有多少余味尚存,年輕的福州人,你對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解又有幾許?離開林金水教授家,他的諄諄教誨依然暖暖地藏在心頭,“你們報道老房子好啊,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我支持你們!”
我們心頭的使命感更加強烈,責任更加明朗,我們要用自己的筆永恒地記錄下曾經(jīng)擁有的過往,讓新老福州人了解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有著鮮為人知的往事。
對古宅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的市民,均可與本報記者聯(lián)系。
熱線:0591-87806110
QQ:6838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