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富的妻子用竹簾在盛滿紙漿的水槽里擺動
58歲的趙培富將曬干的紙逐一撕開,壘成一大摞夾在兩木板之間,用繩子捆好,裁掉多余的邊緣再磨平……造紙技術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然而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古老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技術似乎已變得遙遠了,不過在廣西靈川縣蘭田瑤族鄉(xiāng)南坳村深潭自然村,至今還保存著傳統(tǒng)的純手工造紙技術。
11月15日,中國科技大學手工紙研究所的陳彪博士到該村考察后,憂心忡忡地說:“如果再不對傳統(tǒng)手工造紙這一古老的技術加以保護,我們的后代就只能去博物館回憶這一偉大發(fā)明了。”
瑤鄉(xiāng)傳統(tǒng)造紙“水中取寶”
靈川蘭田瑤族鄉(xiāng)南坳村深潭自然村,一個大山深處非常偏遠的瑤族村寨。村上40多戶人家,絕大多數都靠種地和造紙謀生。沿著崎嶇山道,記者乘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后,終于到達深潭村。滿山的竹林和村上的竹樓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呼吸著格外清新的空氣,讓人忍不住陶醉在這一片寧靜中。
走進趙培富家里,他的妻子正在自家后院忙碌著。她站在一個盛滿黃色渾濁液體的長方形水槽邊,把細密的竹簾在水里左右擺動幾下,撈出來,倒扣粘貼在平整的模板上,然后小心翼翼將竹簾移開,紙膜便粘在板上。如此反復,沒過多久,模板上疊放出淡黃色還滴著水的層層濕紙堆。
趙培富說:“這招在我們造紙中,相當于‘水中取寶’,你別以為這水槽里就是渾水,舀一勺就是一張紙啊!庇浾吣7纶w妻的動作,把竹簾放到水槽中,因擔心沒有掛上紙漿,就擺動多次,可撈起來一看,紙漿嚴重厚薄不均!斑@個動作看似簡單,但要靠經驗和技巧才能做好。”趙妻笑說。
造一擔紙耗時五個月
趙培富說,這門手藝是祖?zhèn)鞯模麖臎]刻意去學,就是從小看大人做,不知不覺地就會了。他十來歲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們上山砍竹子,趕在“小滿”前,將砍下的竹子用石灰泡上兩個多月。之后,用腳踩等方式把石灰洗掉,再堆放發(fā)酵一個多月,隔3、6、9天各換一次水,然后將原料踩漿放入水槽中攪拌……造一擔紙,需耗時五個月。
村民告訴記者:“我們這套造竹紙的工藝沒有添加任何化學試劑,原料就是竹子和樹葉子煮出來的粘漿,這么多年下來對這里的環(huán)境沒有任何影響!彼麄冊斓募,主要用于祭祀。
早年,村民們把造好的竹紙?zhí)舻街苓叺奶m田、宛田等鄉(xiāng)鎮(zhèn)去賣。如今,很多老板慕名而來,經過電話預約后,造紙戶將紙拉到路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擔紙大約340元價格,一戶人家一年大約產50擔紙,可獲得一萬多元的收入。
趙培富說:“現在外面早就用機器造這種紙了,效率都比我們高很多。不過,很多來收紙的老板說,那些紙沒有我們的好燒,不燃火而且煙也大,我們手工做的細致,容易燃。”
手工造紙不僅傳技藝更教育人
該村的鄧義珠曾當過村干部,今年45歲的他,造紙史已近30年。在他看來,造紙對于深潭村不僅有經濟意義,還有文化的意義。
“我們這個手工方法的造紙,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勤快。記得我小時候,看著長輩們每天都重復這樣的工序,很冷的天,還用腳在泡著冷水的原料堆里反復踩,手也被水槽里的水凍得發(fā)紫,就這樣老一輩堅持做下來,這些細節(jié)對我影響蠻大的。我們這一代人,不僅耳濡目染學會了造紙的方法,更感受到了老一輩們的吃苦耐勞。我們長大后自己也當家了,自然也就這樣承擔下來,做著當初長輩們做的事!
鄧義珠說,當年深潭村幾乎沒有一條能和外界連通的路,家家戶戶都這樣造紙自己用,剩余的,就挑出去賣。后來,路通了,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求學、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年紀較大的,他們在家造紙時,再也沒有當初年輕人圍在身邊觀看的場景了。
50歲的村民趙成恩家里的兒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老兩口在家種田、造紙。“對造紙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家里的兒女都不肯學,也許再過幾年,深潭手工造紙這門手藝真沒人能接下去了”。
傳承堪憂,學者建議加強保護
11月15日,記者在村里恰巧遇到中國科技大學手工紙研究所的陳彪博士,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到靈川進行瑤族竹紙的考察了。
陳彪介紹,根據《靈川縣志》記載,靈川瑤族竹紙始于清代,盛于民初,至今有200年歷史。據傳大約在嘉慶年間,一湘人因在原籍“犯事”而逃來靈川九屋,有感于當地竹林茂密而利用率低,遂向山主建議發(fā)展造紙業(yè)。剛開始造出草紙,質粗而厚,之后經過不斷改進,紙細薄而透明。因其師源湖南,故稱“湘紙”。
深潭村手工造紙最有特色的工序在開紙和捆紙的環(huán)節(jié)!澳壳埃易咴L過云南、貴州、安徽等地的100多個地方,還沒發(fā)現和深潭這兩道工序相同的!标惐胝f。此外,深潭村造紙只用石灰沒有添加其他的試劑,污染相對較小,并且選用生料法造紙,沒有經過蒸煮,排放的廢液也相對更少。
在陳彪看來,由于純手工造紙工序多,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高等原因,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yè),深潭造紙確實面臨著如何傳承下去的困擾。他建議,靈川相關部門對當地手工造紙技術進行保護和開發(fā),并申報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