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連城縣姑田鎮(zhèn)。鄧金坤小心翼翼地從收藏夾里取出一張紙,放在記者面前。
這張紙邊緣微微泛黃,但中間潔白,有著竹絲的紋理,輕輕摸上去,觸感細膩,猶如軟玉般溫潤。
“這是清嘉慶年間的連史紙,距今起碼近200年了。”鄧金坤介紹,連史紙是連城宣紙的一種,在古代,連城宣紙是全國五大宣紙之一,“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曾作為朝廷奏本紙、科舉考試用紙、官府榜文用紙。如今,連史紙成為檔案保存和史料修復的主要用紙,也是篆刻拓印的上乘用紙。
43歲的鄧金坤,是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連城宣紙制作工藝”的傳承人,深諳其中價值,在周圍造紙廠一家一家倒下后,依然堅守了下來。
一
把連史紙放在透光處觀察,看不到紙中纖維,“所看到的是明顯的竹簾紋,手感光滑如油,可見纖維細膩程度”,鄧金坤告訴記者,連史紙一直享有“紙中絲綢”美譽。
據(jù)其編著的《連城宣紙》記載,明嘉靖年間,連城人開始用竹料造紙,其中的連史紙,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從選材、制料,到撈紙、焙紙均嚴格要求。
“連史紙是"竹絲天然漂白工藝"與高超的"撈紙法"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代表中國竹紙生產(chǎn)技術(shù)最高水平,是明清時代的紙中珍品!编嚱鹄ぷ院赖馗嬖V記者,清末鼎盛時期,姑田鎮(zhèn)當?shù)赜?80個紙槽,上萬人從事造紙行業(yè)。
據(jù)介紹,一般紙張的pH值為6以下,酸性纖維多,不利于長期存放,而連史紙的pH值是7.5至8.5之間,屬中性偏堿性,利于長期存放;白度變化方面,國家標準的下降值為5%,而連史紙為3.3%,“所以能百年不褪色”。連史紙存放三五年后,色澤更顯溫潤,存放10年以上,其價值更為彰顯,“只有懂紙愛紙之人才曉得”。
由此,連史紙成為古籍修復用紙的首選。此外,由于紙薄,吸水性好,拉力強,連史紙極受篆刻家鐘愛。就在幾天前,一位哈爾濱的篆刻家寄來一個紙樣,鄧金坤拿出來向記者展示,“你看,紙樣才這么點,可見多珍貴。好石頭常有,好紙卻不常有。有時,篆刻師送徒弟的"大禮",就是一張連史紙”。
二
鄧金坤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祖上經(jīng)營的百年紙?zhí)枴懊烙裉谩保瑐鞯狡涓笗r已歷經(jīng)十代,“家里留存的契約,還記錄著每一樁紙槽買賣”。
初中畢業(yè)后,鄧金坤進入鎮(zhèn)上姑電造紙廠,從事銷售。當時,姑田鎮(zhèn)生產(chǎn)的宣紙以出口日本為主。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鎮(zhèn)上的紙廠受到波及,父親也決定關(guān)閉“美玉堂”。一位日本老客戶雪中送炭,撥通了鄧金坤的電話!拔易鲣N售時和他有一面之緣,沒想到他愿意借我5萬元,把紙?zhí)栟k下去!被貞浲簦嚱鹄そ蛔「锌。
憑著借來的5萬元,“美玉堂”重新開張。然而,鄧金坤對技術(shù)一竅不通,“只能馬上拜師學藝,跟著一個70多歲的老師傅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明清以降,連城宣紙的興盛,得益于山農(nóng)、料戶、槽戶、紙商四個環(huán)節(jié)。一張連史紙從原料到成品,前后歷經(jīng)8個月,“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說的是前后有72道工序。到鄧金坤學藝時,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已然合一。
在學藝過程中,鄧金坤不僅注重實際操作,還善于掌握原理。就連老師傅無法分析的“紙病”,他也能倒推并指出哪個工序出了問題!捌渌胤降男垞埔幌,而姑田紙要多撈幾下,這便于纖維的交織和摩擦。水分壓干后,質(zhì)地就更加細膩!痹跒橛浾哒故緭萍埣妓嚂r,鄧玉坤不忘解說個中奧妙。
在他經(jīng)營下,“美玉堂”漸有起色。2007年9月,“連城宣紙制作工藝”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鄧金坤成為傳人。
三
傳承,是一條崎嶇的道路,也是一次“孤獨”的跋涉。
由于篆刻及古籍修復是小眾需求,連史紙銷量十分有限!懊總月的收入,基本與成本持平”,鄧金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廠里一個月工人工資要兩萬多,加上造紙材料及維護費用,月支出達到六七萬元,這是筆不小的負擔。
這兩年,原材料和工人的工資還在繼續(xù)攀升,“去年加了兩次工資,過完春節(jié),又提了10%”,盡管如此,廠里的造紙工還是逐年流失。
為保住“美玉堂”,鄧金坤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微博營銷,它使得“美玉堂”知名度漸漸提升;為分解壓力,他甚至開起了服裝店。
“接下來,我打算借鑒酒業(yè)經(jīng)營理念!备鶕(jù)鄧金坤的設想,“美玉堂”將在10年內(nèi),每年存上500到800刀紙(1刀為100張),“10年以后,每刀紙至少賣上一瓶高檔白酒的價錢”。這樣做的理由,是市面上世紀70年代的連史紙賣到每刀1萬元,上世紀80年代的賣到每刀3000元。
設想歸設想,現(xiàn)實依然嚴峻。上世紀90年代,姑田鎮(zhèn)尚余6個宣紙廠;2006年,突然倒閉了4家;如今,另一家紙廠轉(zhuǎn)產(chǎn)書畫紙,堅守連史紙的僅剩下“美玉堂”。
不能靠一個人的微薄之力來保護這門手藝,鄧金坤希望政府“能更加給點力”,當務之急,是盡快把“連城連史紙制作技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其次,搶救瀕危的技術(shù)及實物資料,“對相關(guān)傳承人、見證人進行尋訪,對他們知曉的造紙技術(shù)細節(jié)進行記錄整理”。
此外,他還希望相關(guān)部門對傳承人進行資金扶持,選拔和培養(yǎng)有志于連史紙事業(yè)的年輕人,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讓更多人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