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據顯示,我國一年出版的圖書品種達37萬種,數(shù)量全球第一,比美國多一倍。從2005年到2011年,全國出版的圖書品種增幅為66%;而在同一個時間區(qū)段,出版物純銷量增長的幅度不到4%也就是說,66%的品種增長,只帶動不到4%的銷量增加,如此懸殊的生產銷售比,帶來的直接后果必然是越積越高的圖書庫存。
據了解,幾乎所有出版社的倉庫里,都堆積著大量的無效庫存;有的書生產出來不曾上架,不曾與讀者見面,只是到書店走了一圈就直接拉回倉庫。曾幾何時,因為書籍匱乏,人們?yōu)樽x到一本心儀的書而欣喜若狂;如今,書怎么竟成了蒙塵的裝飾品,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
出書增速是賣書的16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出版業(y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趕超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出書品種異軍突起。最近連續(xù)幾年,我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出版大國”。去年37萬的出書品種,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比美國多出一倍。
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的我國,更是“第一庫存大國”。全國新華書店系統(tǒng)、出版社自辦發(fā)行單位純銷售額從2005年的403.95億元增長到了2011年的653.59億元,而年末庫存從482.92億元飛漲到804.05億元。數(shù)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全國出版的圖書品種數(shù)從22.25萬增至37萬,增幅約為66%;而在同一個時間區(qū)段,全國新華書店系統(tǒng)、出版社自辦發(fā)行單位純銷售數(shù)量增長的幅度不到4%,產銷增速比相差16倍之多。書出的種類越來越多,但每年的銷量增長并不大,這就讓越來越多的書面臨被封存的風險,形成難以破解的惡性循環(huán)。
當然,并不是說庫存越少越好,為了維持圖書的充分及時供給,一定的庫存是必需的。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魏玉山介紹說,出版社、書店要保證市場供應,就必須儲備更多的圖書,所以,庫存中也有大量的“活書”,這是合理的庫存。上海出版社經營管理協(xié)會理事長郁椿德分析認為,1∶1的存銷比,對我國出版業(yè)而言比較合適。
但是,目前我國的圖書庫存已經過大,而且存在大量的無效庫存。據了解,為了降低成本,有的出版社不得不大量銷毀庫存,“書店擺放量是有限的,新陳代謝速度非?,舊書打折又會影響新書銷售,沒辦法只能銷毀!蔽河裆秸f。
業(yè)內人士分析,如果刨去學生課本,存銷比(庫存碼洋與銷售額的比例)就會從賬面的1.23∶1拉大到1.77∶1,也就是說,每賣一塊錢的書要以近兩元的庫存為代價。魏玉山指出,有大量的圖書只是完成了從印刷廠到出版社(書店)的庫房再到廢品回收站的旅行,完成了從增加單位的總資產再到核銷不良資產的數(shù)字游戲后,沒有與讀者見面的機會便化為紙漿,成為名副其實的“死書”。
圖書未問世,內容卻先死
越來越多的讀者發(fā)現(xiàn),雖然市場上的圖書越來越讓人眼花繚亂,但圖書的主題并不能引起自己的興趣。在市場上,一方面真正的好書其實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圖書根本難以吸引讀者!艾F(xiàn)在還有很多出版社在策劃選題時閉門造車,圖書編輯囿于自己的視野,策劃出的選題不能滿足現(xiàn)實生活中讀者的閱讀需求,或者偏聽偏信作者的意見,造成出版沒有市場!蔽河裆秸f。
一旦遇到暢銷選題,出版社的跟風出版和重復出版,也勢必會造成大量圖書積壓。四川人民出版社編審王定宇指出,暢銷書占中國國內圖書總量的6.7%,創(chuàng)造的利潤卻占整個圖書市場的68.9%。在利益的驅動下,出版社將大量精力集中在暢銷圖書上,而忽略了對長銷圖書的打造。而最快創(chuàng)造暢銷書的方法無疑是拾人牙慧、模仿已經暢銷的圖書,大量跟風書導致同質化嚴重,其后果就是大量短命“暢銷書”迅速下架,而且難以盤活,成為倉庫中的“常住人口”。
《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早在199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隔20年,該書再度成為2012年出版界熱點。記者細數(shù)了該書的出版方,除了商務印書館于去年8月再版之外,更有九州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等十幾家出版單位在短短的半年內以圖文版、導讀版和精裝本等多種形式出版。這種重復出版無疑給全國圖書庫存量的增多添加了沉重的砝碼。
業(yè)內人士指出,這些年圖書出版種類的快速增長,與書號放開的背景關系很大,導致圖書出版的盲目性增強。譯林出版社前社長李景端介紹說,以往,為了控制圖書品種,我國實行出版物書號核發(fā)制度,每年為每個出版社配以一定數(shù)量的書號。由于書號數(shù)量有限,各出版社做選題策劃時慎之又慎。隨著書號管理逐步放寬,在釋放出版業(yè)生產力,拓寬百姓閱讀范圍的同時,也帶來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使大量既沒社會效益也無經濟效益的書混跡其中,難免成為庫存。
在積壓了大量庫存的情況下,為什么出版社仍然能夠生存下去?業(yè)內人士指出,我國出版社的準入并沒有完全放開,不少出版社依靠“賣書號”生存。這種現(xiàn)象,中華書局發(fā)行部主任胡大慶見得多了,“與其費盡心力在市場拼殺,不如跟風出版,結果是產品經不起市場推敲淪為庫存。這種蹭一把、撈一筆就走的短視行為讓人痛心!
當然,在已形成的銷售鏈體制上,也有讓出版社吃虧的地方。一個廣為出版社詬病的產銷鏈現(xiàn)狀是,賣不出去的圖書,書店都可以退回給出版社,出版社承擔幾乎所有風險。王定宇說,經銷包退制之下,出版社不僅負責出書,還負責賣書。書店僅僅負責銷售的過程,而不關注結果。
出版社缺少話語權,書商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多備庫存,“因為缺貨少賣了是自己吃虧,賣不出去卻不用自己負責!蓖醵ㄓ畋硎,出版社向書店發(fā)貨時不收書款,一般要多少發(fā)多少,而書店要書并沒有太多依據,隨機性特別強。由于上游供應商多數(shù)是先鋪貨,然后實銷實結,書商往往采購大于其規(guī)模能力的圖書品種,導致嚴重的供過于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出版社規(guī)劃合理的印量非常困難,讓早就在出版界熱議的“按需出版”根本無從實現(xiàn)。
如何讓“死書”活起來
弄明白了原因,解決問題只需按圖索驥:一個是多出“活書”,出版受市場歡迎的好書,同時要把書變活,在營銷上下功夫,讓好書有好銷路;而另外一條路子,就是要減少“死書”,根據市場需求來印書,降低無效庫存。
減少“死書”,歸根到底是要緊跟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在魏玉山看來,減少“死書”,首先要從減少“死的內容”入手,必須有活的、新鮮的、有用的內容。相當多“死書”的創(chuàng)作者,僅僅是從滿足自己創(chuàng)作欲望或完成任務出發(fā),在很多中小出版社的選題論證會上,缺乏發(fā)行部門和銷售一線的聲音,而沒有考慮讀者和社會需求,最終只能被讀者拋棄。
“一部圖書有沒有讀者需求,有多少需求,應當有認真的市場調研,有科學的決策,不能因為作者給錢,就不管圖書的銷售;不能因為有各種資助,就不考慮市場需求!蔽河裆秸J為,出版單位從社長、總編到編輯和發(fā)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具有市場意識。在選題策劃之前要開展充分的市場調查和論證,認真聽取經銷商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在保證選題和編輯加工質量的前提下,同樣要搶編、印、發(fā)等各環(huán)節(jié)的速度!耙粋好的選題成為產品要抓住時機,尤其是實效性很強的圖書選題,更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否則一旦時機過去,很快會成為庫存產品。”魏玉山補充說,相當多的“死書”不是“真死”而是“假死”,是因為信息不暢,渠道不通,網點不夠等原因,只能躺在庫房“等死”。
徹底消滅“死書”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到目前為止,不僅中國沒有,美國、日本、德國等發(fā)達國家也沒有消滅“死書”。魏玉山認為,隨著數(shù)字出版、網絡出版、數(shù)字閱讀的快速發(fā)展,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按需印刷普及,庫存就會有根本性的減少,“死書”也會大大減少。再進一步,也許有一天,讀者不再讀紙質圖書了,所有的圖書都是數(shù)字化存儲,數(shù)字化閱讀,圖書的“庫存”由紙就變成比特,“死書”也就徹底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