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天氣好的時候,葉妙友便會在家“撈草紙”。這一撈,就是近半個世紀。
方言里的“撈草紙”,其實就是一種簡易的土法造紙術(shù),不僅原料簡單,工藝也無甚出奇之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撈草紙”是澤國鎮(zhèn)株松、水澄、下洋張、樓下等村村民最主要的謀生手段。而如今,仍在堅持這門手藝的,只剩下葉妙友一人。“等我不做了,這邊的手藝肯定也就失傳了!崩先~感慨道。
做草紙維持溫飽
“這一片地區(qū)做草紙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我從12歲開始做草紙,那時候株松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都在做!崩先~回憶了一下,“當時沒有地方可以打工,也沒有多少地可以種,大家只有這一門謀生的手藝。”
每天天一亮,老葉便開始了忙碌的勞作!爱敃r,做草紙的原料只有一種,就是稻草。買過來之后,需要浸在水里直到浸透、浸爛!彼砸坏蕉,便是一年當中最辛苦的時節(jié)。當時附近還沒有井,老葉只能卷起褲腿站在埠頭的河水里,一點點將稻草浸濕,河水沒過了他的膝蓋。河水與井水不同,井水冬暖夏涼,而河水冬冷夏熱,冬天那份刺骨的寒意,至今仍印在老葉的心中。個中滋味,著實難以言表。
將稻草浸在水里,過十天半個月之后直到爛透,就算完成了做草紙的第一個步驟。然后從水中取出稻草,稍微晾一下,再灑上石灰發(fā)酵!敖酉聛砭透簟讹垺粯诱舻静荩笤儆脫v臼搗爛就可以用來做草紙了!崩先~說,這么一套工序下來,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加上后續(xù)的“撈草紙”、擠水、剝紙、曬干,最初投下買稻草的錢,得過近一個半月才能賺回來。
1960年,正是大饑荒的年代!澳菚r候窮,飯都吃不上,好一點的時候有番薯絲吃,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吃糠咽菜!崩先~細數(shù)著那個年代的辛酸,本身收入微薄,加上需要墊上一個半月的原料費用,他的生活舉步維艱。
過了兩年,老葉的母親去世了,留下4個孩子自力更生,作為老大的老葉自然而然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生活的重擔壓到了孩子們的肩上,當時,一家人每天只能賺到兩三元錢,勉強度日。
回家鄉(xiāng)重操舊業(yè)
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吹遍全國大地。于是,而立之年的老葉,萌生了外出闖蕩的心思!按蚬た隙ㄊ歉嶅X的,那時從海門(椒江)到上海的船票只要6.1元,上海到蘭州的火車票只要71元,我就琢磨著去外面看看。”
打定主意之后,老葉便毅然放下干了二十多年的老手藝,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他先是去了蘭州、西安,在大西北一待就是五六年,隨后又去了云南、山東等地。但是在外面待得久了,難免產(chǎn)生思鄉(xiāng)的情緒,經(jīng)歷十來年的漂泊之后,老葉回家了。
“九十年代初回到澤國,那時候基本上沒什么人做草紙了,要么種田去了,要么外出打工去了,或者做生意去了!碑敃r老葉還沒有想著重操舊業(yè),主要是由于大家對衛(wèi)生用紙的品質(zhì)有了更高要求,土法制造的草紙已經(jīng)沒有了太大的市場。但是繼續(xù)給人打工好幾年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葉漸漸感覺有些跟不上工作的節(jié)奏了。
“怎么不做回自己的手藝呢?賺錢是少點,但是時間由自己掌握,不想做的時候就在家休息!痹趧e人的提醒下,老葉一琢磨,是這么個理兒。加之有相熟的客商找上門來下訂單,2001年,老葉再次做起了草紙。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做的草紙都由澤國供銷社進行收購,但是草紙也分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只有頭等、二等、三等的才會被統(tǒng)一收購,第四等的就要自己拉市場上去賣了!庇捎诶先~做的草紙都是頭等、二等,慢慢就有了一定的名氣。等到重操舊業(yè),還有客商記得老葉,這就使得草紙的銷路不成問題。
盡管是土法造紙,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造紙的原料和器具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今,使用廢紙箱和麻筋作為原料的草紙,從加工到成型,只需兩三天便可完成,比以前快了不少。再者,用途也發(fā)生了變化,如今的草紙一般只銷往余姚和蕭山等地的鄉(xiāng)下,用于包裝桂圓、荔枝!霸缧┠辏瑴貛X這邊也用草紙包桂圓、荔枝,后來都用塑料袋了。”市場的萎縮,使得做草紙這門手藝活越來越走向末路。盡管用廢舊材料做出來的草紙非常環(huán)保,但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現(xiàn)代的生活需求。
現(xiàn)在,只有客商下了訂單過來,老葉才會接單開工!坝谢顑旱臅r候一天能做500張,每張價格5毛錢,賺得不多,好在想做就做!崩先~覺得,這樣的生活也算是輕松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