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瑤族村寨,千百年來,這里的瑤家人始終堅持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方法,瑤家人用自己親手生產(chǎn)出的紙張,記錄下他們家族的風風雨雨、興衰成敗,可以放數(shù)百年而不腐朽,這種造紙工藝,已經(jīng)成為了高華瑤家的文化“活化石”。
時值中午,幾個瑤族老婆婆正在河邊反復(fù)揉搓一種用植物攪成的一桶黃黃的東西,村支書趙成慶說,這就是他們瑤家世世代代用來造紙的原料。“我也說不清我們做這種紙做了多少年,反正老祖宗用這種紙寫下的家譜,經(jīng)過幾百年,到現(xiàn)在還在,字也很清楚”。在高華,幾乎所有的婦女都掌握了這門手藝。
瑤家的古法造紙張一般分為兩種,“盧最”和“干最”,前者顏色較白,適合用于書寫契約,家譜,繪制神像等,而后者顏色較黃,適合作為祭祀活動中的紙錢燒給故人。制作“盧最”首先要用當?shù)氐囊环N構(gòu)皮麻樹的樹皮,將它從樹上剝下后煮上一天一夜,再在河邊泡上一天一夜,就成了一桶黃黃綠綠的糊糊,然后再加上當?shù)匾环N樹葉“嘴就亮”——一種“芙蓉花樹”的樹葉,再繼續(xù)攪拌一小時左右,這桶糊糊就很粘稠了,然后,婦女們再將這桶攪拌好的糊糊均勻地攤在一張半平米左右的支架上,支架有點類似于紗窗,這樣,渣滓就被濾掉,剩下了紙張的主體,在太陽下曬干后,再用竹片輕輕將紙片揭下,一張“盧最”就大功告成了。而祭祀用的“干最”的制作方法大同小異,只是原材料略有不同。
趙支書說,瑤家人一般都不用外面買來的宣紙、錢紙。雖然現(xiàn)在學生寫字的本子都不用他們自己做的了,但在節(jié)日或者像“還愿”這樣的大活動中,他們都用瑤家紙,這樣才干凈純潔,表示對祖先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