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是影響世界的四大發(fā)明。
而蔡倫曾把造紙術帶到了陽谷。這種“蔡侯紙”在陽谷誕生之后的近兩千年里,魯莊村民世代相傳,直到今天,魯莊村仍有村民在堅守著古法造紙。
魯清田,60歲的農民,從11歲就開始造紙,近50年的造紙生涯,將他錘煉成古法造紙的縣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家家戶戶造紙,到相傳近兩千年的古法造紙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跌宕起伏中,讓魯清田在堅守中隱隱有一種擔憂。
近日,記者來到陽谷縣石佛鎮(zhèn)魯莊村,探訪古法造紙術的前世今生。
推測 通過運河遠銷大江南北
魯莊造紙,始于何時?更多的魯莊人認為,蔡倫祖師爺早在漢朝就在這里造紙,因此,魯莊造紙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魯莊村西頭,有兩通石碑。其一是“造紙祖師蔡倫紀念碑”,其二是魯莊張氏祖先碑。根據(jù)張氏祖先石碑記載,張氏祖先自從明朝時期就開始造紙,并且世代相襲。
事實上,史料記載,蔡倫的確曾經(jīng)在谷城(今陽谷)傳授造紙技術。這正是魯莊村民堅信魯莊是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地方。也因此,魯莊每年都在農歷3月17日舉辦廟會,來紀念造紙祖師爺蔡倫。造紙作坊都要停止生產,殺豬宰羊,來祭祀蔡倫。并且,造紙作坊在抄紙開工時也要放鞭炮、燒香焚紙,向蔡倫神位祭拜。魯莊村村民張恒明說,3月17日是蔡倫的生日,十月初十是蔡倫的祭日,因此,每年的這兩個日子,村民都會自覺舉辦一些隆重的紀念活動。
魯莊造紙歷史悠久,并且,最興盛的的時候,村里就有89家造紙作坊,而這個村子只有100多戶人家。
在魯莊村,記者看到很多人家的住房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在外墻上都抹著一米多高的石灰。魯清田說,原來家家戶戶造紙,因為造紙數(shù)量很多,沒沒有更多的地方晾曬,所以,村民就用石灰抹著外墻上,然后,把毛頭紙貼在石灰墻上晾曬。
魯莊造紙作坊生產出來毛頭紙遠銷東北和江南。特別是東北地區(qū),原來都用毛頭紙糊窗戶、糊墻,或者做炕席,用量很大。但是,更多的毛頭紙被學生用來寫字。魯清田半開玩笑地說,毛頭紙不僅可以寫字,還可以印書,因此,從前那些讀書人,說不定是使用魯莊的毛頭紙練字讀書,而金榜題名,成為秀才、舉人,甚至狀元。
魯莊村這么多的造紙作坊,肯定生產出很多毛頭紙,在明清時代,是怎樣運到東北和南方地區(qū)的呢?魯莊村距七級碼頭只有十公里路程。七級碼頭雖然主要是糧食碼頭,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物資在這里裝卸,因此,魯莊毛頭紙完全可以通過運河遠銷東北和江南地區(qū)。不過,這一點,并沒有史料記載,也沒有人研究過,這不過是魯莊村民的一種推測而已。
傳承 蔡倫的二徒弟傳下來的毛頭紙
據(jù)史料記載,蔡倫是東漢時期桂陽郡人,桂陽郡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南耒陽。雖然,蔡倫不是陽谷人,但是,作為宦官的蔡倫被貶來到陽谷。蔡倫來到陽谷,做了一件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大事,那就是他在陽谷推廣了造紙術。《漢書》記載,東漢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在谷城(今陽谷)傳授造紙技術,后人稱其紙為“蔡侯紙”或者“谷紙”。
魯清田說,當時,蔡倫就是在現(xiàn)在的魯莊造紙,為了取水,蔡倫還在魯莊村挖了一口井,直到現(xiàn)在,村里仍保留著這口“蔡倫井”。蔡倫當時用桑、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wǎng)作為原料,經(jīng)過蒸料、煮料、軋漿、抄紙、晾曬、切邊等工藝,制造出了紙張。正是在魯莊,蔡倫的這項發(fā)明在今后的千年歷史中,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魯清田介紹,當時,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之后,收了三個徒弟,并且,向這三個徒弟傳授的造紙并不同。大徒弟抄木漿白宣紙,二徒弟抄桑皮麻漿毛頭紙,三徒弟抄草紙。而魯莊正是二徒弟傳下來的毛頭紙。
毛頭紙透明度好、韌性強、隔風避雨,最宜做糊窗紙和棉衣內襯。魯清田說,解放前的東北地區(qū)因為天氣寒冷,所以,幾乎家家戶戶用這種毛頭紙做炕席。一層毛頭紙,刷上一層桐油,大概五六層就可以作為炕席用。用毛頭紙做出來的炕席,比較柔韌,并且,比棉褥子并不差。也因此,魯莊一帶生產出來的毛頭紙有相當部分運銷到東北三省。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那就是毛頭紙可以讓學生練字,并且,毛頭紙可以與宣紙相媲美,價格卻比宣紙便宜得多,這也是毛頭紙在當年暢銷的一個原因。
輝煌 冀魯豫邊區(qū)的報紙和紙幣用的就是魯莊毛頭紙
今年81歲的張恒明就曾經(jīng)是一位造紙老藝人,年輕時,曾經(jīng)作為“技師”到外地造紙廠工作。張恒明說,從前,魯莊幾乎家家戶戶造紙,不僅如此,魯莊附近的很多村莊都造紙,家家戶戶指望造紙維持生計。在他的記憶里,爺爺那輩人就造紙,因此,他家算是“世襲”,當時,他家每天造紙做多的時候能達到200捆,每捆40刀,這在當時也算不小的產量。并且,魯莊一帶生產的毛頭紙,專門供應冀魯豫邊區(qū)報社,用來印刷報紙和其他宣傳品。不過,現(xiàn)在,沒有人愿意再干這種辛苦的生意了。張恒明指著魯莊村西頭說,村里現(xiàn)在只剩下一家造紙的了。
張恒明說的造紙人家就是魯清田。今年60歲的魯清田從小就跟著家人造紙,他家造的毛頭紙有麻刀紙和方紙。令魯清田至今感到驕傲的的是,魯莊村的毛頭紙曾經(jīng)為冀魯豫做過很大的貢獻。不僅冀魯豫邊區(qū)報紙用的是魯莊的毛頭紙,就連冀魯豫邊區(qū)的紙幣用的也是魯莊的毛頭紙。“魯莊的毛頭紙是做過大貢獻的”魯清田笑著說。
全村只剩下他在堅持這門造紙古法
如今,魯莊一帶的造紙作坊只剩下魯清田一家在按照古法造紙。魯清田家造紙作坊,是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磚房。磚房里有三個抄紙用的紙槽。屋外至今有一個廢棄多年的軋漿石盤,而在一旁則是用電機制動的制漿池。魯清田說,原來都是用毛驢拉著石碾軋漿,后來,逐步淘汰了,才改用電機。
將原料攪成紙漿后,再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并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倒入紙槽里面。然后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這就是難度最大的抄紙工序。魯清田說,抄紙是一個技術活,抄出來的紙要均勻,厚度適當,否則,抄出來的毛頭紙就不好買,甚至賠錢!艾F(xiàn)在村里上年紀的人很多都是抄紙的行家,不過,這種活又累又臟,沒多少人愿意干!
魯清田告訴記者,他的祖先從明朝萬歷年間遷到魯莊,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祖先開始造紙,一直傳到他手里,F(xiàn)在,因為生意相對寡淡,魯清田雇傭著一位抄紙師傅,每天能抄幾百張毛頭紙。
魯清田領著記者到村子的池塘邊,那里曾經(jīng)也有造紙作坊,不過,現(xiàn)在只有廢棄的石碾橫躺在塘邊。魯清田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村里曾經(jīng)有89家造紙作坊,十年前的2003年,村里只剩下3家造紙作坊,到現(xiàn)在,村里里只有他還在堅持古法造紙。
魯清田告訴記者,原來,不僅魯莊造紙,附近的很多村子都造紙,村里廢棄的很多石碾就是造紙輝煌一時的歷史見證。據(jù)估計,魯莊一帶造紙作坊曾有數(shù)百戶,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但是,這種輩輩相傳的古法造紙術受到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的沖擊,甚至,從此走上了式微的路途。
愿望 希望古法造紙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60歲的魯清田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并且成為“城里人”。兒子進城工作,這對于魯清田來說,是一件高興的事。不過,魯清田有一種擔憂。他擔憂的是,相傳近兩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術后繼無人。
魯清田說,現(xiàn)在,工業(yè)化生產出來的各種紙張對古法制造出來的毛頭紙沖擊很大,市場一直萎縮,原來的東北地區(qū)市場幾乎喪失殆盡,目前只有銷往河南、山西等地方,用于落后地區(qū)糊窗戶、學生寫毛筆字。
“一張毛頭紙只賣兩毛錢,扣除各種費用,利潤很薄,根本賺不了多少錢!濒斍逄镎f,也正是這樣,毛頭紙生意根本無法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在魯清田看來,古法造紙技術是祖先留給后代的一種文化,世代相傳近兩千年,如果從他手里失傳,就是對祖宗的不孝。
而這種古法造紙技術屬于中國,也屬于中華民族,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的發(fā)明,是的文化傳播有了新的載體。造紙術在7世紀經(jīng)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因此,中國的造紙術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令人感到驕傲的是,陽谷魯莊正是造紙術誕生地,作為縣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魯清田,在面臨古法造紙后繼無人的處境下,迫切希望古法造紙技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