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秸稈焚燒季雖然剛剛過去,但媒體連續(xù)報道的《三門峽人這樣說:燒秸稈等于燒錢》、《三門峽老百姓舍不得燒秸稈》、《思路啊,決定出路》引發(fā)網友對秸稈焚燒的討論。
“幾個月后,就是秋收,到時候會不會又是狼煙四起,熏得人頭疼眼花?秸稈焚燒的出路究竟在哪兒?三門峽的經驗能不能在全省復制推開?”網友的聲聲追問,促使《焦點網談》記者兵分幾路,探求秸稈禁燒的出路。
專家:燒秸稈產生的霧霾比PM2.5危害更大
6月25日,河南農業(yè)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教授化黨領,在接受焦點網談記者采訪時表示,普通的霧霾是黃色的,秸稈燃燒所產生的霧霾是青色的,其顆粒比PM2.5還小,能夠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焚燒秸稈還會遮擋交通參與者的視線,加劇溫室效應,產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危害很大。
網友“@小鮮950”說:“年年禁燒秸稈,可還是年年燒,就沒有人想過為什么嗎?一些基層政府只知道禁、堵、防,卻不提供解決方案,堵不如疏,給農民一條出路,絕大多數(shù)農民朋友都是講道理的!本W友“@我是鄉(xiāng)村孩子-律師”表示,農民要秸稈沒用,還得費力氣拉回家,所以只有焚燒,其實秸稈還田是好辦法,但是機器費用太貴,如果政府補助或免費秸稈還田問題就解決了。
農戶:秸稈不夠用,需要到山西去買
6月24日中午,在三門峽市陜縣西張村鎮(zhèn)丁官營村,記者見到了村民張來廷。他在經營一家食用菌合作社,這位臉黑黝黝的漢子,聽到記者是采訪關于秸稈的,很爽朗地說:“以前老百姓意識不到,秸稈都燒了,現(xiàn)在可不燒了,知道能賣錢以后,誰還舍得燒啊!彼嬖V記者,秸稈在培植過食用菌之后,會變成營養(yǎng)豐富的有機肥,比直接秸稈還田營養(yǎng)價值大了好幾倍,尤其是給蘋果樹施肥效果最為明顯,結出的蘋果又大又紅。現(xiàn)在廠里的“廢料”都被農戶“搶光了”,當時300多元一噸收購的秸稈在培植過食用菌后,還能賣300多元。
在養(yǎng)殖場大院的東南角,記者看到了堆積得像小山一樣的玉米芯。據張來廷介紹,他們合作社主要栽培平菇和香菇,而栽培平菇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脫粒后留下的芯,僅他們的食用菌合作社,玉米芯的需求量就達到3700噸,由于本地資源不足,其中一半以上需要從新鄉(xiāng)、焦作甚至山西臨汾去收購,形成了一條從外地收購原料,在三門峽栽培食用菌,最終銷往山西陜西的綠色產業(yè)鏈。
三門峽市農業(yè)局副局長索世虎告訴記者,2013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guī)模突破1.5億袋,產量22萬噸,產值11.5億元。全市六縣市都有栽培,共有69家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帶動農戶5000余戶,已經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種植業(yè),成為當?shù)鼐用竦闹饕洕鷣碓础S捎谌T峽不是玉米主產區(qū),種植面積僅為100多萬畝,玉米芯缺口非常大,需要大量從外地購買。
在陜縣天谷農場,焦點網談記者看到很多貯存飼料的倉庫都空著,問緣由,該農場負責人吉向飛說:“農場里有6500頭牛,每頭牛每年要消耗飼料8—10噸,本地產的秸稈根本不夠供應,九成以上需要去外地購買,馬上就得去山西臨汾買秸稈去!
出路:三門峽的經驗該如何推廣?
廠家花錢也買不到秸稈,這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該如何破局?三門峽的經驗該如何推廣?
河南農業(yè)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教授化黨領說,目前對秸稈的處理主要是直接還田、制作板材、壓制成燃料煤、氣化以及切碎發(fā)酵變成飼料。前幾種面臨的問題是成本較高,例如直接還田需要付出人力、物力,秸稈在田地里分解的時間也比較長。用制作飼料的方式成本低,效果直接,但是要有需求量才行。在秸稈處理方面,不但需要農民轉變觀念,也需要政府推動,幫助企業(yè)、農民降低處理成本、處理時間。
大河網網友“天線寶寶”說:“各級政府的確對秸稈禁燒非常重視,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原因是什么?就是因為沒有找到很好的出路,三門峽秸稈禁燒的經驗值得全省推廣,雖然三門峽不是種糧大市,生產的秸稈也有限,但他們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很多地方吸取,各地要因地制宜,真正達到秸稈零燃燒,幫助農民找出路!
省農業(yè)廳:三門峽經驗值得在條件成熟地區(qū)推廣
6月25日,焦點網談記者就秸稈禁燒采訪了省農業(yè)廳相關負責人。他表示,三門峽的做法為秸稈找到了合理、有效的出路,創(chuàng)造了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三門峽倡導的“堵疏結合,以用為主”的工作措施與全省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推廣的生態(tài)循環(huán)農業(yè)理念完全吻合,這些經驗值得全省在條件成熟的地區(qū)進行大力推廣。
據了解,在秸稈基料化利用方面,洛陽、濮陽、許昌等地秸稈食用菌生產已經初具規(guī)模,推廣了“秸稈—食用菌—有機肥”循環(huán)經濟模式。在滿足農業(yè)生產需求的基礎上,提倡開展秸稈的工業(yè)化利用,目前,全省已涌現(xiàn)出一批初具規(guī)模的秸稈制作板材、造紙等企業(yè)。該負責人表示,盡管三門峽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經驗,但由于收種時間短、秸稈利用機械化程度低、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秸稈收儲成本較高、經濟效益差等原因,全省范圍內的秸稈丟棄和焚燒現(xiàn)象并未杜絕,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huán)境,省農業(yè)廳將從農作物秸稈田間處理機械設備一體化、完善秸稈收儲和流通體系、加快關鍵技術開發(fā)應用等方面加大對秸稈的綜合利用,為禁燒找好出路。
網友魏先生:我有專利技術,誰愿意跟我合作?
《焦點網談》關于三門峽利用秸稈的報道發(fā)出后,大河網網友魏先生聯(lián)系焦點網談記者,稱自己有豐富的秸稈處理經驗,但發(fā)展遇到困境,想尋求合作。魏先生說,自己研發(fā)的“用玉米稈制造人造纖維漿粕,并從生產的廢水中提取木糖,制取木糖醇”的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主要是用廢棄的玉米稈經過三分離后,經過專有技術的生產過程,制造出人造纖維漿粕;玉米稈的葉和髓可生產無糧型顆粒飼料,還可生產一次性可降解餐具,讓資源得以充分利用,還能緩解我國漿粕短缺的問題,減少木漿的生產,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
提到發(fā)展的困境,魏先生表示,根據國家發(fā)改委規(guī)定,該項目生產起點規(guī)模為年產5萬噸產品,可利用玉米秸稈35萬噸。以此起點規(guī)模,投資金額在5億元人民幣,包括土地、設備和配套設施、廢水和廢物處理等,這就是當前最大的困境。他希望通過《焦點網談》把自己的技術推廣出去,在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為農民不再焚燒秸稈找出路!
|